在重新繃製椅墊,由於我們的椅子每張都來自不一樣的地方
有著各自的個性,除了考量到實用兼耐用的功能
我們也會由每張椅子的顏色與椅型來思考搭配怎樣的布
因此布料也成了我們在改造家具上很重要的一環
在去年底我們到日本參觀當地的老物市集
並有機會參觀位於大阪的民族學博物館
裡面介紹每一大洲各個民族的歷史、服裝、宗教、生活等等
老闆娘也因此發現之前一直很喜歡的布料bogolan
為非洲馬利的泥染布
在出差美國時,又剛好在當地市集遇到馬利人的攤位
因此就從美國欣喜若狂地扛回台灣。

“馬裏棉布,原名叫做bogolanfini,翻譯成英語就是mud cloth,因此中文譯名也可以叫做“泥漿染布”。Bogolan這個詞是指用泥土做成的東西,而fini指布料。
馬裏棉布的制作過程相當覆雜,最傳統的制作方法要經過多個步驟——
1.首先需將本地種植的棉花成棉線,棉線被織成15厘米左右寬度的長條棉布;
2.將長條形棉布裁剪成較短的布條,這些布條的長邊可以被拼接起來,縫合成大塊的棉布;接著需要洗滌布料並將其曬幹;
3.將當地的兩種樹的枝葉磨碎、浸泡在水中24小時,或者煮沸數分鐘,使其形成棕色的、富含鞣酸的媒染液;
4.將棉布浸入媒染液中,將其染至淡黃色,曬幹;
5.接著就是用發酵泥漿染布(泥漿是幾個月前就從池塘中收集來、並發酵好的),用竹枝或其他工具做畫筆,蘸著泥漿,先在布上畫出圖案的輪廓,接著用泥漿染液填塗色塊;
6.當染液幹燥後,顏色會變淺,這時需要洗滌、曬幹布料,以除去多余的泥漿;
7.在植物媒染液中浸泡布料、用泥漿上色、洗滌和曬幹——這一整套過程需要被重覆兩、三次,每次都會讓布料上圖案的顏色加深一些;
8.沒有上泥漿顏料的部分需要被漂白,當地的“漂白劑”是用煮熟的花生、燒堿和麥麩等做成,剛塗完這層漂白劑時,空白圖案處會由淺黃色變成棕色;
9.棉布需要被曬幾個星期,最後洗去漂白液,未塗泥漿處即會顯現白色,從而呈現出馬裏棉布具有標志性的鮮明色彩對比。
按照這樣傳統的做法,因為泥漿本身顏色不同、發酵程度有不同、每個染布技師的繪畫手法不同、還有因為棉布本身的質地差異等等因素,所以,每一張馬裏棉布都是獨一無二的"
(以上文章來自 http://www.yogeev.com/article/27948.html)
我們也將原來的扶手去漆
露出原來溫潤的木色
更增添來自大地的感覺

線上販售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192410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