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記] 20190820 新書分享:古物新史

By on 八月 20, 2019

古物在過去(和現在)使我們感興趣,並從中得到特別愉悅的原因是什麼?是讓我們能夠客觀且有形地拓展(超越現下實際認知的日常世界裡的直接已知)已經主觀且智識地吸收──或希望吸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的東西。因此,人們希望透過古物「逃離」的,不僅僅是眼前現實的非真實性或平淡(我們已在前文提過這個可能性),不僅僅是其「瑣碎性」或「壞品味」,而是它的局限。是要逃離它對具有充分歷史與世界意識(以及充分想像力)的心智的不完整和不充足。

由於可能性比現實性不受束縛,因此想像的世界比實際感知的世界更寬闊。這點在多數情況下,對所有藝術物品都成立。藝術物品透過模仿現實的有限秩序,和創造嶄新的實質世界,開啟了可能性的各種新關係,就像類星體在已知和特定的範圍內發光。古物象徵某個過往可能性的脈絡,也是能夠透過彼時「還未在場」的物品所喚起的風貌,使過往現實變形(transubstantiating)的標誌。因為想要擁有並吸收人類文明及其成就的多樣性──或一部分的普遍性──所以我們能夠適應古物的魅力。被古物環繞讓我也能活在它們的世界裡。我能活在它們的世界裡,是因為這些古物滿足我的想像,古物在我使用想像力時賞心悅目。

如果美學經驗的基礎是透過想像力創造更寬闊的世界,而不是區區官能所能提供的世界,把真實性變成可能性,我們便可以補充說,我們所體驗的特定物品的史實性可建立一個脈絡,在這個脈絡中,想像力為我們提供能夠反應過往可能性的風貌。這將是一個完全符合任何美學理論的主張,可以將支持各式各樣面向的多元來源收納到總體美學經驗之中。

古物保有被簡潔地封存在當下的昔日風貌。 古物的形式──其風格和陳年性、跨越時空的形體存在──使我們的想像力想要獲得蟄居在古物裡的主觀精神。被手工製品環繞,就等於被人類環繞。感知與體會過去的偉大創作,等於被人類的史實性和普遍性圍繞,因為古物是普世人類史實性的有形內在指標。

(摘自 古物新史 92頁)
——————–

非常感謝麥田出版的邀請,我們才能認識到這本書,自己在整理物品或修復物品,雖然物品不像書中達到古物等級,但歲月和生活確實在物品留下痕跡,有時候是他的風格造型、有時是材質與製造方式、有時是歷史和人口中的故事,你可以透過觸覺和五感去了解、甚至是想像物品的經歷,帶著你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延續性成為現在我們想像的基礎,瞭解自身站在歷史中什麼樣的位置,對過去、現在、未來更加好奇,願意去創造和分享。

「好的修復是雙向的,被修補的物品會反過來療癒修復者……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這件作品如何恢復和喚醒我們。– Howard Mansfield

 

69092842_2553847121301048_8993402243533242368_n

Leave a Reply

  •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