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唐青古物商行工作給外界的形象
一直是惜物聞名的(自己這麼覺得)
但是店小二在某些時刻還是會對物品感到心浮氣躁
因便宜廉價而買下的大量物品
每次參加活動都會得到名片夾套
或者被贈送環保袋、杯盤組等
在一波一波各種宣傳之下
必須認清自己所要的是什麼
與新奇事物誘惑的抵抗
一台台舊電腦因系統過期、效能不足
就躺在角落裡不該如是好
拿了一台二手筆電去修理
除了常常當機以外
也發現電池早已不能續電
舊印表機無法開機
發現是一個電路板零件壞掉
但換一個零件也無法保證可以正常工作
老闆說電路板就是如此設計
你要不要乾脆買一個新的印表機
我的內心真是無語問蒼天
為什麼產品設計時
沒有考慮到他壞掉或死亡的階段呢?
身為一個專業惜物人
買東西的時光
對我來說總是像場噩夢
而就在一次機會
看到一本書「D&DEPARTMENT 開店術: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商店」在封面寫著
“讓客人先學習・理解,才購買。
然後愛用一輩子。"
這能夠不看嗎????????
裡面的長岡賢明先生
從設計師的身分出發
一開始只是自己的興趣在中古或跳蚤市場逛
在買的過程卻開始思考起
難道設計只是為了被消費嗎
商品推出的速度愈來愈快
生產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人們對於新的物品的慾望
也被商業炒作下日漸高漲
希望用丟棄以外的好聽字眼,
讓物品順利從屋子裡消失"
不再像以前的人
會去珍惜物品或者努力修復他們
繼續使用下去
就這樣製作者與人們的關係
開始只剩下買賣
所以他開始想著一家能夠傳遞想法的商店
應該是可以連結店家、消費者與製作者一起
去重新看待一個物品的設計到使用
開宗明義就是推廣永續設計的商品
物品能夠被用心製作,並讓人們長期使用
字字寫到心坎(相較店內其他人都相當冷靜與不解)
只有在熱愛整理又不想丟東西的惜物者
才能理解我內心的吶喊
也在書中得到很多新的想法
自己針對有去過D&DEPARTMENT的朋友或讀過書的朋友做了一些調查
得到以下評語
很喜歡他們的理念和執著
這間老闆的怪脾氣我喜歡
其實不是這麼被廣為人知的店
大抵長的就像其他的選物店
很強調設計的店
有些比一般的選物店還要貴
有在回收紙袋
地方真的蠻安靜偏僻的
二手物其實不多
這次的日本見學行當然要實際見識一下
大阪店裡的位置不算在特別偏僻
但出了地鐵站仍須走上一段路
店擺設與布置是非常簡單乾淨
不會有過多的資訊,蠻安靜的
可以很自在的逛
在他們靠近櫃檯的牆上掛著他們的理念宣言
all long-lasting things have an essential core.
we created this place so that everyone could take the time to consider “long-lasting things." By everyone, I mean our customers, staff, and manufacturers of the products we sell. at their core, all long-lasting this have something tjat we value in our lives. it’s nice to keep up with trends, but it’s even more satisfying to incorporate things that have long existed in our community into the foundation of our lives. we believe tat these things can fill one’s life with fundamental strength and substance.
this place is neither just a store nor a restaurant. if there’s a problem with a product, we’ll have the manufacturer fix it. if we find something good, we’ll share it with everyone that gather here. Our hope is that this place will make people more aware of long-lasting, meaningful things.
Kenmei Nagaoka
D&DEPARTMENT founder
非常清楚的意圖,希望這裡成為一個可以討論"長期使用的商品"的地方
邀請製作者、開店方與消費者一同思考與行動的地方
將正確的設計成為一種日常
在商品的旁邊有時候會有手寫介紹製造者或者是關於商品的小故事
商標上通常會包含產地與身為產品的年限
如果製造者少了一份想一直製造下去的用心,總會令人感到失落(好日本阿阿阿)
在櫃檯旁也寫下他們的選物標準
1.我們認識生產者
2.我們使用這項產品
3.我們可以買回來
4.可以再被修復
5.商品仍持續生產中
除此之外,我覺得他們特別強調在地的生產者
他們透過雜誌的親身採訪(雜誌是英日文)、製造者地圖的製作、舉辦活動
去讓消費者認識這位生產者的故事與邀請你一同參與
雖然有點可惜自己不會日語
無法實際與店員交談、參與活動
或長期使用他們的物品
不過在實體店面的一些細節上
還是很能感受他們很努力的傳達他們理念
從書籍的選書、產品小標語、自己出版的刊物、當地獨特生產者的地圖
非常敬佩他們不停努力地發現與介紹在地的魅力所在
保持開放與邀請參與的想像
而喚起當地人對於自己的土地的好奇心
其實有點像台灣很多的農村或地方
進行各種在地的活動與推廣
重新凝聚當地人
一起發掘出當地的魅力
不過長岡賢明先生在書裡也提到
必須也同時由比較大的視野去思考
如社會或者世界
我們正處於一個快速的時代
而這個時代所要面對的難題是什麼
我們的社會有什麼樣的特質
解決的方法會不會有不同切入的方式
當然光有理想是無法長久
也必須由自己的特質喜好去思考
以及商店的營運收入等各各方面做思考
這的確是我在一般商店或組織比較難感受到的
或者說一般組織既使有這樣的思考
也可能沒時間表達清楚
而長岡賢明在D&Department的概念
則特別在店面與刊物上
做很多傳達的努力
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所做
比較強調透過既有的物品
運用眾人的手腦心去找出來
重新發現物品的美
並對製造端發出我們所觀察的心得
(就需要D&Department可以幫我們好好反應給製造師傅阿)
將我們自己的想法
好好整理與呈現出來
讓更多人參與和回饋
讓惜物也能很美
而我想惜物之心
就在這一次一次的努力之下
可以愈來愈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