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這批老物的捐贈,查詢過程,慢慢感受到中國人對於石頭的喜愛,想起林語堂先生一篇<論樹與石>:
“中國人的觀念還是在保存多石的山峰的崢嶸的形狀,“危”崖,和雄偉的線條。西洋的遊歷者並沒有可以責難的地方,因為假山多數造得趣味很低,不能表現大自然的莊嚴和宏偉。幾塊石頭造成的假石洞,常常是用水泥去粘接的,而水泥卻看得出來。一座真正藝術化的假山,其結構和對比的特點應該和一幀畫一樣。假山景的欣賞和風景畫中的山石的欣賞,在藝術上無疑地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宋代畫家米芾曾寫過一部關於石硯的書,宋代作家杜寬寫過一部《石譜》,列舉百餘種各地所產的可造假山的石頭,並詳述其性質。可見在宋朝大畫家的時代,造假山已經是一種極發達的藝術。
中國人除了欣賞山峰石頭的雄偉之外,對於花園裡的石頭也產生了一種欣賞的趣味,其所注重的是石頭的色澤、構造、表面和紋理,有時也注重石頭被敲擊時所發出的聲響。石頭越小,對於其構造的質素和紋理的色澤也越加注重。收藏最好的硯石和印石(這兩樣東西是中國文人每天接觸到的)的好癖,對於這方面的發展也大有幫助。所以雅致、構造、半透明和色澤變成最重要的質素;關於後來盛行的石鼻煙壺,玉鼻煙壺,和硬玉鼻煙壺,情形也是如此。一顆精致的石印或一只精致的鼻煙壺有時值六七百塊錢。"



